中药科普|桑椹
我院桑椹产自浙江,为桑椹道地产地,果型大而饱满,味甘、酸,性寒,归肝肾经。
肝肾阴虚、头晕耳鸣、目暗昏花、失眠或虚发早白等症,桑椹煮茶尤为适合,可生津止渴,润肠通便。因药性寒凉、故脾虚泄泻、滑肠者不宜食用。
根据《中国药典》2020年版一部标准,桑椹有效成分浸出物应不得少于15%,我院桑椹有效成分浸出物在69.6%,起效成分含糖鞣酸、苹果酸、维生素B1、B2、C、胡萝卜素、蛋白质等。
“寒气之逆极,故谓大寒。” 大寒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,标志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。此时,天地间阴气极盛,阳气潜藏,但也正是阳气即将开始生发之际。
中医讲究天、地、人三因制宜,其中一方面,就是要求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适当调整。
大寒时节,天气寒冷,人体阳气内藏,气血运行相对缓慢。此时,人体的新陈代谢减缓,抵抗力也相对较弱,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。而寒邪为阴邪,易伤阳气,导致阳气不足,出现手脚冰凉、畏寒怕冷、关节疼痛等症状。同时,大寒处于冬末,与春季的交接时期,是一年“运”、“气”循环变化的开始,此时脐灸,补气养血,又可以疏理气机,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。
脐灸养生
脐,即神阙穴,是人体经络系统中任脉的关键穴位。中医认为,脐通百脉,内连五脏六腑,外联四肢百骸。脐灸以肚脐为施灸部位,借艾火的纯阳热力和药力,通过经络传导,激发人体自身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,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。
阴阳交汇 · 平阴阳
《黄帝内经》指出:“天枢之上,天气主之;天枢之下,地气主之;气交之分,人气从之万物由之。”
“天枢”就相当于肚脐的位置。《黄帝内经》把人比作天地,肚脐以上为天,肚脐以下为地,肚脐属任脉,任脉乃阴脉之海,与阳脉之海督脉相表里,故而,任督二脉其实代表了阴阳各半,而肚脐恰恰就是任督二脉的阴阳交汇之处。
也就是说,艾灸肚脐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。
通达经脉 · 通气血
肚脐是经脉之海冲脉循行的区域。也就是说,任、督、冲一源三岐,三脉经气相通,皆循行于肚脐。
这就是中医“脐通百脉”的道理所在——肚脐地处人体中枢,为经络通行之枢要,许多经络皆贯脐或挟脐而行。比如,手太阴肺经“起于中焦”,足阳明胃经“其直者,下挟脐”,手阳明大肠经、足太阴脾经、手少阴心经、足少阴肾经、足厥阴肝经、手厥阴心包经,乃至阴跷脉、阴维脉等经络的循行也都接近肚脐。
脐灸使人体气血融会贯通,畅达全身经络。
脏腑之本 · 调五脏
肚脐作为人体的中心点,与五脏六腑有着极为密切的生理、病理联系。
古人从胎儿借助脐带吸收营养得到启发,认为肚脐不仅是人体的中心点,还是人体的“治病点”,只要施药,就能让药性“由点及面”,透达脏腑。
脐灸与多种脏腑相关病症有着奇妙的联系。像慢性萎缩性胃炎、功能性便秘、肠易激综合征等消化系统的健康问题,痛经、月经不调、多囊卵巢综合征这类妇科困扰,都能通过脐灸调养有所改善 。
脐灸能帮助脏腑器官始终不偏离健康状态,各司其职,有序运行。
归藏之本 · 生元气
《难经 · 六十六难》曰:“脐下肾间动气者,人之生命也,十二经之根本也,故名曰原”。
“肾间动气”指两肾之间所藏的生气,即元气。
因此,肚脐的生理意义还在于——“脐为生气之源”,它关乎于肾,连及于命门,所谓前有神阙,后有肾、命,共为生气之所系。肚脐本是人体元气所在,源源不断提供能量,很多人身体羸弱,是因为元气损耗过度,只要激发元气生成,就能大大增强养生效果。
脐灸能激发身体元气,周而复始,生生不息。
肚脐虽小,却关乎全身,将节气、艾灸和穴位三者结合。大寒脐灸,在提高机体的抗寒、抗病、免疫能力和对气候变化适应能力的同时,也可调理身体阴阳,促进阴阳平衡,培元固本、通达经络、益气壮阳,让您来年开春有一个元气满满的身体!